当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,他们组织捐赠,用尽全力。很快,危险逼到眼前——他们在意大利狂欢节的热闹中看到危险,是最早警觉的那批人。
一个月前,讣告占贝加莫日报的版面是一页半。3月13日,讣告填满了整整十页,上百人的信息和照片罗列在编辑栏。死亡人数激增,街上开始变得空荡荡,少有悠闲散步的行人。酒吧、百货店、理发店关闭了,只有提供食品物资的超市还开着。也就是说,疫情扩散这个违反人类情感和理性的事件在欧洲发生了。从1月底只有两个人确诊,20余天平静无事,随后爆发的日子到来。2月底,意大利确诊人数突破一千,到了3月中旬,确诊人数超过三万。病毒横冲直撞。意大利人在这一个月里耳闻目睹的一切,最终唤醒了大多数人,他们正在经历的正是中国人已经经历的。那些共同的情感:痛苦、恐惧、紧张、希望,也在意大利人身上发生着。在这场人类和病毒的战争中,伦巴第人表现得同样勇敢。可是在这之前,一切还是懒洋洋的。尽管中国的消息已经铺天盖地,但很少有人察觉到直接的危险。还是2月中旬,李子鸣把贝加莫的百货店关门时,意大利店主们正常营业。他的做法显得格格不入。此时,威尼斯的狂欢节2月8日已经开始了,人们涌上街头cosplay,最窄的街道1米5,人贴着人走。所有的事情都照常进行着。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,街头表演者众多 图丨东方IC
最早察觉到狂欢危险的是华人。这不就是人传人嘛,Roby觉得自己正处于漩涡。他和一条街上4家中餐店主商量,一起关了店铺。那时,他遇到街对面开手表店的意大利人。Roby告诉他,因为担心疫情决定关门。对方很不理解,耸耸肩走了。由于和国内千丝万缕的联系,华人有更多的警觉。在他们的印象中,那时的意大利人似乎觉得这只是一场小感冒,和流感差不多,假如有人戴着口罩,会被认为很奇怪——“口罩是给病人戴的”。Roby经历了春节期间疫情在中国的爆发,回到意大利,又赶上在这里的爆发。一开始,他在西西里岛的姑姑家主动隔离14天。2月18日,他启程回到威尼斯,因为戴着口罩,一个小混混冲着他挑衅:“新冠病毒!”Roby直接回敬:“你闭嘴!”居家不出门,这是华人群体的共识。李子鸣出去囤物资,赶在下午三点超市开门前去排队。他本能地担心人群——购物的人越来越多,他转头回家。第二天只有五六个人的时候,他走进去直奔货架,按照单子买了菜和米,一共只在超市里停留十多分钟。在米兰开餐馆的华人风子拍到一个骑单车的意大利老人,口罩方方正正挂在车头中央,骑车人裸露着口鼻盯着前方,像是行为艺术。国际妇女节那天,意大利封城了。两天后,全国封闭。华人店主们事后回忆起来,这些事件密集地发生在很短的时间。他们很早就备了口罩,买足消毒水,一嗅到意大利疫情的变化——2月21日突然由确诊3例增加到20例——立刻决定关店。形势的转变出乎意料。意大利的凌晨,是微信群最活跃的时候。在李子鸣组建的伦巴第华人社区群,2点后,群消息开始滴滴滴响个不停,有人分享新闻,有人更新确诊地图,有人抱怨行业。他们相互安慰,“都不容易”“太难了”。李子鸣发言最多,在和家人视频时,他不会说困难的话。自己的百货店开了六年,最困难的时候也过来了,现在就挺不过去吗?意大利的华人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时间——国内的疫情爆发,他们没有缺席。2月初,温州的医疗物资出现缺口。他们大量捐赠物资,直飞国内的航班取消,温州政府就包机运送。仅意大利普拉托华人华侨联谊会一个组织,捐赠筹集的第一批物资就达31.8万件,包括N95医用口罩、医用手套等物资163箱。这些口罩是一点一点购买的。高中生Luciana决定给国内捐赠。她出生在意大利,在米兰成长、念书。看到微博上一个坐高铁的奶奶买不到口罩,用衣领挡,她难过了。“感觉很可怜,想起我妈妈了。”但米兰的口罩开始涨价,原本10欧左右一盒,卖到了40欧。2月5日,Luciana跑了好几家,最终在米兰郊区的一个药店以15欧的价格买到12盒,11盒捐回国。
意大利罗马,一名男子在药店外排队 图丨新华社
她在谷歌上搜索温州医院的地址,收件人找不到。飞机停飞,跨国货运也不确定。她转头看着一堆口罩,叹了口气,不知道能不能寄回去。对于一个高中女生来说,太难了。看到普拉托华人华侨联谊会统一收集物资,“眼睛突然就亮了。”她知道口罩是国内急需品,必须送到医护人员和需要的人手中,不能被挪用。她在每一盒口罩上都用圆珠笔写下“给需要的人”“给医护人员”“不是用来卖的”。她突然想写一封信,一起寄回中国——那花了她20分钟,错字就用涂改液擦掉,难的字就上网查,每一笔都很用力——信中她列了所有中国的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名字,还说要回去尝一尝武汉的热干面,闻一闻温州的猪脏粉。2月7日一大早,Luciana去快递公司门口,把口罩寄了出去。温州瑞安的人最终收到了这封信,那些口罩派上了用场。一个负责对接的人在朋友圈回复——“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,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。”还剩下1盒,Luciana拿了一些分给3个朋友。傍晚,她从实习的旅行社下班,坐车到朋友家,亲手把口罩送给他们,她对每一个朋友说:“希望你们永远都不会用到这个口罩。”3月初学校停课,安淇就在家里待着。一个意大利同学给她传了一张去超市发现货架空了的照片,觉得太夸张了。“教堂关了,没有群众活动,排球暂停训练……加上学校这周也关闭了”“米兰的人都要疯了,说真的,我们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吗?”安淇是Luciana的同学,她们的意大利朋友现在分成两边,有些人觉得,预防没有意义,为什么要这样;有些人觉得,我们就应该不要出门。年轻人受网红影响很大,Instagram上一个网红说,年轻人不需要担心这个病毒,只是感冒,她的同学相信这个。直到3月8日,很多北部的人连夜赶火车涌入南部,“之后确诊人数迅速增加。”吴意国熟悉意大利这边的生活态度,就是慢,“去邮局寄东西,等1个多小时柜员们聊完天才给办”。吴意国习惯了。
意大利米兰,一名戴口罩的男子在中央火车站内 图丨新华社
李子鸣的心态一直在变化。“虽说致死率低,万一染上了,自己在不在那个致死率里面,说不准。”关百货店他是斩钉截铁的。为了买到口罩,Roby遇到不少骗子,他现在格外谨慎。起初,Roby餐馆的供货商弄到一批口罩,Roby很相信他,也帮其他朋友买了不少,收到货那一天,他兴冲冲地开车把口罩送到朋友手里。当他回到家,打开剩余的口罩一看,“假的!”Roby赶快又去朋友家,全部取回来退货。后来,Roby学聪明了,一问货源,对方支支吾吾,就知道有问题。一次,Roby发现两个群里吆喝口罩的分别是一道贩子和二道贩子,Roby在两个群来回切换,用上帝视角看得清清楚楚。3月10日之后,意大利确诊人数陡然攀升。主动隔离的人变多了,街上行人变少了。出行的人很多戴上口罩,还有自我声明书——这是意大利政府管控人口流动的措施。JM律师事务所的Mengya这几天非常忙。10号之后,事务所几乎每天都收到100条微信咨询。被问到最多的是关于自我声明书,这是意大利政府要求出门的居民必须填写的文件,随身携带以备警察抽查。没有自我声明书不可以出门,没有正当理由也不可以出门,否则将被起诉面临拘留和206欧元的罚款。正当理由包括:工作、购买生活物品、看病、回家、去银行。
来咨询的人很多不会写意大利文,Mengya和同事花了三天的时间帮客人填写这些通行证,工作量很大。还有大量的工作是帮企业处理停工的事。工厂没有订单,房租怎么办?工人怎么办?不付工人工资,他们怎么生活?如果付他们工资,怎么付得出来?意大利疫情爆发后,回不回国成为华人常讨论的问题。任何决定都不会轻易做出:回国,一路辗转,风险不可知;不回,意大利的疫情已在悬崖边上。这不是打赌,每一个决定都有取舍。封城当天,安淇的奶奶打电话问她,要不要一起回国。她知道奶奶的担心,她今年70多岁了,一旦感染结果难料。第一次家庭讨论后,安淇开始咨询朋友,了解过海关、买机票的过程。目前米兰已经封城,坐飞机不一定安全,她想待在意大利,也不想让家人冒风险。哪怕做了回国的决定,也不一定如愿。意大利直飞中国的飞机早已停了,转机航班也“一票难求”。最大的变数在于,意大利正在逐步关闭机场,买到票也可能停飞。“难道就回不去了?”Mia用手划着订票界面,多数航班显示“无票”,她越来越急。Mia是佛罗伦萨的中国留学生,和她一起买票的朋友已经坐上国航的飞机,十几个小时后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。Mia本来是可以回去的。3月8日,她看到意大利政府宣布封城的消息,立刻买了3月14日的机票。3月10日,意大利宣布全国封闭。Mia很紧张,刷新订单动态显示一切正常。她抱着一丝希望,“我的航班可能不会停。”朋友突然和Mia说,得知航班取消后迅速改签了国航,Mia慌了,“我没有收到通知!”她上航空公司官网查,“航班停飞”写得清清楚楚。这次意大利疫情爆发,她决定回去。父母本来高兴坏了,叮嘱她护照、证件都带好,做好防护,也做好了回北京后隔离的准备。所有的打算都乱了,Mia有些难过,“我的快乐没有了。”更多的人选择留下来。Mengya觉得,“我们毕竟在意大利生活,我们只能探讨这边的一个防控措施。”事务所各种工作不可能立刻停下来,员工们还是去办公室上班,带好通行证走固定路线。一周后,Mengya会关闭办公室,所有员工在家办公。她在意大利待了20年,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。她发了一条意大利傍晚6点阳台音乐会的视频。橘色的夕阳洒在各家窗台上,当地人拿起长笛、小提琴、搬出家里的音箱开始了表演。Roby去了一趟超市,坦坦荡荡地戴着口罩。让Roby真正烦恼的是房租。餐馆的租金加上税收是每月7000欧元,停工可花销不会停。他的朋友和房东谈妥了,减租一半。但他和房东谈减租,进展并不顺利。李子鸣会照常出去跑步,还是往常的路线,行人很少,他畅快地跑了1个多小时,慢慢减下速度往家走。妻子和三个孩子年前回到国内,原定过完年一家人在意大利团聚,现在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。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日子里,他刷着手机,看着新闻就到了深夜。晨光微亮,又是一天,他沉沉睡去。
意大利罗马,街头行人稀少 图丨新华社